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解读

事关首都污水治理和供水!这场通报会有答案

日期:2023-02-16 19:00    来源:北京市水务局

分享:
打印
字号:        

  2月16日上午,市水务局举办两个“三年行动方案”新闻通报会。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进怀介绍《北京市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总体情况。会议现场,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宇,总工程师廖日红及供排水工作相关负责同志就两个“三年行动方案”的发布背景和下一步具体实施内容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 杨进怀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媒体通气会,在这里就《北京市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两个行动方案开展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今天应邀参加通气会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广播等媒体。

  近日,市政府正式发布第四个三年治污方案,以及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此次通报会将聚焦这两个方案发布的背景和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就公众关注的话题与媒体同仁进行深入探讨。

  今天,负责同大家进行交流的主要是李宇、廖日红。李宇副局长主要负责水资源管理、地下水管理、供水管理等方面工作,廖日红总工主要负责排水、再生水利用等方面工作的交流。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  人民日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前三轮“治污三年行动”的主要成效以及第四轮“治污三年行动”在城乡统筹治理上有什么推进措施?

  廖日红

  局总工程师

  围绕解决我市最迫切、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自2013年起我市连续出台了四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是2013年-2016年,重点围绕提升城镇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60座,建设污水收集管线1400公里。全市污水处理率由83%提升到87.9%,基本解决了城镇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

  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是2016年-2019年,重点是以城乡接合部地区村庄、重要水源地村庄和民俗旅游村庄等为重点,加快城乡水环境治理,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41座,建设污水管线2400公里,完成了1506个村庄污水治理和142条段共669公里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市污水处理率提升到94.5%,基本解决污水直排、水体黑臭问题。

  第三个三年行动方案,是2019年-2022年,水环境治理重点由城镇向农村延伸,由解决集中点源污染向消减面源污染延伸,实施小微水体整治,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12座,建设污水管线2700公里,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累计完成2440个村庄污水治理,污水处理率提升到97%,全市城乡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为实现与前三个三年行动方案的有序衔接和有效转换,我们牵头起草了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月10日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针对目前本市水环境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弱项,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城乡水环境歼灭战。

  一是加快城镇地区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要坚持源头分流与末端调蓄净化相结合的原则,分阶段解决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

  二是补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弱项。重点围绕朝阳区坝河流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区台湖、马驹桥等地区,进一步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补强城镇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弱项。

  三是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短板。持续聚焦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四是建立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市场化机制。不断扩大污泥产品本地资源化利用率,开展沼气、太阳能发电以及污水与再生水冷热资源利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建立资源能源利用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节水节能和降碳水平。

  北京城区雨后河道有水质变差现象,新的“治污三年行动”方案中有什么措施?

  廖日红

  局总工程师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城镇地区还有近900公里雨污合流管线未实现雨污分流。雨季时,溢流污水造成河道水质短时下降,对水生态稳定健康造成冲击。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坚持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

  源头治理方面,方案明确持续开展“清管行动”“清河行动”,及时清理垃圾、杂物等,建立排水管道、河道常态化维护工作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进入河道。

  过程控制方面,方案明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重点加强对医疗机构、实验室及洗涤、食品加工等重点污染企业以及农村地区企业、民宿、农家院等经营主体废污水收集、处理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违法排水行为。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和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整治。

  末端调蓄方面,坚持流域统筹、系统治理,加快重点地区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拟废弃的人防工程的地下空间和河道两岸的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式蓄水池,调节峰值流量,将调蓄的污水抽排到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或者就地进行净化处理,实现中心城区溢流口、跨越口在场次降雨小于33毫米时污水不入河的目标。此前我们建设了龙潭湖调蓄净化试点项目,在东城区龙潭湖公园湖底建设了6万立方米调蓄池,地上恢复为公园绿化和景观,龙潭湖试点项目显著改善了汛期南护城河河道水质和龙潭湖水质。下一步,中心城区将研究启动建设南护城河陶然亭溢流调蓄设施建设和清河流域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厂前调蓄设施建设。城市副中心及其他城镇地区同步编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规划,加快重点流域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

  ■  新华社记者

  在污水治理方面,刚刚出台的已经是北京市实施的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那么我们注意到《北京市推动供水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是全市第一个供水方面的三年方案。我们为什么要编制供水类行动方案,《方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政策和措施?

  李宇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北京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型城市,在南水北调水进京之前,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00立方米左右,供水处于“紧平衡”状态。2014年,在“南水”进京后,北京的水资源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供水设施体系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新阶段。截至目前,建成了13座以南水为水源的城市公共供水水厂,南水处理总规模达到470万立方米/日,南水利用总量达到85亿立方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线约3000公里,全力推进扩大城市公共供水覆盖范围,部分自建设施供水实现了替代,部分农村地区接入了市政自来水,首都的供水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城乡居民饮水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供水作为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目前来看,本市城乡供水发展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

  一是南水使用程度还没有达到“应喝尽喝”的水平,每年南水北调中线来水10亿立方米,而我们仅仅使用了7个亿,为什么?那是我们的水厂与城市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水厂建设布局还不够均衡,水厂供水能力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未来三年,我们还要持续推进城市公共供水水厂及管网建设,例如以南水为水源的海淀温泉水厂、丰台河西第二及第三水厂、门头沟门城水厂和昌平新城地表水厂都将在三年内建成并投产使用,到2025年,全市总供水能力将提高到1000万立方米/日以上。

  二是农村地区供水基础底子薄、建设投入不足、设施运维管理水平不高,与城市区比较,农村现代化供水设施体系发展较为缓慢,城乡供水差异化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北京农村供水发展不充分问题成为了制约首都供水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也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的“短板”。为此,我们在方案中提出了强化水源地划定与保护、推进平原村庄供水集约化、实施山区村庄供水标准化、鼓励推行农村供水运维专业化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补齐农村地区供水短板,推动城乡供水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并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余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之一。报告同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根据国家部委印发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推动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用水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

  针对北京市城乡供水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四有”“五性”要求,着力解决好供水这个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立足首都供水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水源安全可靠、设施功能完善、水质洁净达标、用水集约节约、运营专业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城乡供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要通过一个“三年”再一个“三年”不懈努力,并按照不同区域、分年度列出建设任务,配套激励支持相关政策,全方位打造供水高质量发展新理念。

  南水进京后,本市供水保障度提升,但部分老旧小区出现水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李宇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自南水进京以来,我市按照“先地表后地下,先外调后本地”的水资源配置原则,优先将南水用于城市供水,减少密云水库出水、涵养地下水,存储战略水资源。截至目前,本市使用城市供水水源70%为南水,1500多万市民因此受益。与此同时,我们的密云水库和本地地下水等战略水源也得到了极大的存储和补给,取得了供水安全与水资源配置双赢局面(密云水库蓄水量最高达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最高纪录,并持续稳定在30亿立方米左右高储量运行;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7年累计回升10.1米、增加储量51.8亿立方米)。

  南水进京伊始,随着城市供水水源的切换,我市部分老旧小区出现自来水发黄现象,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困扰和不便。为查清“水黄”的根本原因,我局组织市自来水集团对232个“水黄”小区楼内供水管线进行截管检测,共取样286处。从取样现场看,供水管线材质均为镀锌钢管,管道外观普遍发生较严重腐蚀,管道内壁锈蚀更为严重。为此我们多次组织业内专家学者针对“水黄”问题专题研究,经分析认为,出现“水黄”问题的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加之管道内壁锈蚀结垢严重,在水源切换的背景下,在夏季南水北调水水温较高时,原有锈蚀层稳定的三价Fe离子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二价Fe离子化合物,造成锈蚀层被逐渐破坏,加速了铁离子析出,进而引发“水黄”现象。近年来,市水务局在持续开展老旧公共供水管线更新改造的同时,按照《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改革方案》要求,全力配合住建部门、属地街道(乡镇),共同应对问题、共同破解难题,将“水黄”问题小区优先纳入改造实施项目,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我们已逐步分批地解决了48个小区、3万余户居民的“水黄”问题。

  未来三年,我们仍然会坚持以扩大城镇公共供水覆盖范围为重点发力方向,届时会将安全保障程度更高的、出厂水质更优的自来水接入更多的市民百姓家里,同样也有可能在新接入的老旧小区引发“水黄”问题。为此,我们会持之以恒履行水务应尽之职责,在城市供水水源切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预先做好谋划、提前做好研判,及时采取区域新水与原水配给比例调整等技术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水黄”问题发生概率。

  ■  北京水务报记者

  北京的季节性河流比较多,怎么有效增加水面面积,为城市增加水美景观?

  廖日红

  局总工程师

  我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气候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量80%以上,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属于重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除汛期降水外,我市河道大多缺乏天然水源补充。

  我市再生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了地表水四类标准,2022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了12.05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工业冷却、河道生态补水、园林绿化和市政杂用。为进一步增加水面面积,改善水生态,第四个三年行动方案以持续提升首都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水平为目标,按照“安全可靠、集约高效、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原则,加快再生水输配工程建设,全市计划新建再生水管线170公里,持续扩大无水河湖再生水生态补水。

  中心城区,新建再生水管线65公里,为五一渠、风格渠、沈家坟干渠等10条河道补充再生水,补水河长30公里,新增再生水补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

  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区,新建再生水管线16公里,实施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再生水输配工程,为镜河、温榆河补充再生水,补水河长5公里,新增再生水补水能力2000万立方米。

  其他地区,新建再生水管线89公里,为小清河、新凤河、洳河、冯村沟、潮白河等5条河道补充再生水,补水河长20公里,新增再生水补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

  ■  北京日报记者

  农村地区供水点多面广,如何保证供水水质和供水保障度?

  李宇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目前,全市农村地区共有3887个行政村,其中有2704个行政村由3301个村庄供水站供水,其余1183个行政村已通过“城带村”“镇带村”的方式,纳入到城乡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多年来,农村地区供水保证率始终在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自本市2008年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农村地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就未曾有大范围且专项实施的建设投入,部分供水设施运行年限已接近15年,由于设施运行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个别农村地区出现了供水水量不足、水质下降等现象。为此,我们在方案中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面考虑供水安全,从设施提标改造到运行维护全方位保障设施运行安全可持续,并得到了市财政部门的鼎力支持。

  从源头上,强化四级水源地保护范围划定,全面制定、动态更新饮用水水源地目录,明确市、区、镇、村水源保护责任及相关部门职责,动态整治水源地环境污染问题。

  从形式上,我们坚持农村供水平原地区集约化,山区设施标准化改造的思路,计划三年时间将临近公共供水管网周边100个左右村庄纳入覆盖范围;推进300个山区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

  从管理上,我们鼓励农村集中供水设施的专业化运营。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专业化运营服务体系,并且从制度上明确管护范围、内容、标准与服务质量,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从监管上,我们将加强供水服务质量监管,建立服务标准和服务行为规范,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信息化监管服务手段。

  今年,市水务局已经将30处城乡供水提升工程列入2023年市政府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为首都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起好步、开好头。

  我们看到北京市城镇管网漏损率呈逐年递减趋势,但听到漏损这一概念仍让人感觉十分可惜,请介绍一下未来三年我们将采取什么措施降低漏损率?以及达标后本市这一指标将处于国际和国内什么水平?

  李宇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目前,北京市城镇供水管网总长约1.9万公里,城镇管网漏损率低于9.5%,较2012年的14%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目前,亚洲的东京、首尔、新加坡和美国的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等发达城市这一数据均低于5%;欧洲的阿姆斯特丹、柏林等新兴城市均处于5%以下,伦敦、罗马等老牌城市均处于20%以上。对比国内,北京与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的漏损率现状基本持平,在漏损控制方面处于全国前列。

  虽然漏损率在逐年减低,北京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城市,就是要在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利用等全过程进行节水,这也是即将施行的“北京市节水条例”的明确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将从提升技术水平、细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多措发力,力争将城镇管网漏损率降至8%以下,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在工程措施方面,一是积极实施供水管网更新改造。计划三年消隐改造供水管线300公里,核心区隐患点位全部清零。二是加大居民入户智能水表更换,目前入户水表安装率已达60%,2023年继续完成80万支水表安装,力争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副中心居民入户智能水表安装实现100%全覆盖。

  在技术水平方面,优化提升管网探漏技能。探漏是控制漏损率的重要环节,未来三年我们将精准提升管网探漏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行独立计量区(DMA)建设,形成管网区块化管理。同时通过北斗卫星探测和遥感技术等动态监测技术,主动发现并及时修复漏损管线。

  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我们将管网漏损控制列为对相关供水单位及区水务局绩效考核指标,以降低管网漏损率为抓手,结合计量准确率、抢修及时率等各项指标任务,切实落地绩效考核。

  ■  中央电视台记者

  北京市这次推出的两个“三年行动方案”,对全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拉动作用?

  廖日红

  局总工程师

  水务项目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领域,具有覆盖面广、吸纳投资大、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等特点。两个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很多建设项目已经经过长时间论证,有些建设项目是在原址进行升级改造,具备很好的实施基础条件,在当前,加快项目实施能很好发挥稳投资、促增长、稳就业、惠民生作用。

  《北京市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重点是补强城市污水治理弱项,补齐农村污水治理短板,强化运营监管和政策支持,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计划投资180亿元。

  李宇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重点是进一步补齐城乡地区供水弱项、持续开展自备井置换和供水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建设等,计划投资100亿元。

  两个“三年行动方案”预计可新增就业5万人。可以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其中,拟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再生水厂(站)建设,吸引社会资本100亿元以上。

  杨进怀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两个“三年行动方案”总投资在全市整体投资中并不是太大数目,但是这两个“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对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落实到位,对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功能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二者可以为北京“五子”联动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